吴氏太极创办人北派王茂斋(1862-1940) 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在当时威望极高。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弟子及侄子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王茂斋其实就是杨露禅的徒孙。) 全佑在京弟子中王茂斋令人瞩目,他与吴鉴泉齐名,素有“南吴北王”之赞誉。“南吴”是吴鉴泉先生,他1928年去上海教拳,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吴式太极拳系。“北王”就是王茂斋先生。至今,以北京为主的我国北方地区习吴式太极拳者,多为王先生的门下。 少时来京,在砖灰铺学徒,后经营此业。他尊师重教,功底扎实,空松自如,深得全佑大师之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在拳理认同上十分默契,深研太极拳艺,敢于突破前人,大胆改进教学,成为北方创业奠基的掌门人。吴鉴泉和杨禹延南下在上海,江南各省发展。王茂斋大师留京发展。名声大振,在京宗于吴式太极拳者皆为其传人。王茂斋大师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 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如腰中缺少盘缠,尽在大师家中吃住。常有投学试功试功者,有一位到铺店来买筐,正当王茂斋在柜内支应,给他几个筐他都不满意,一定要架顶上的。王蹬凳拿下,往柜台一放,这位买家扶筐而入劲,王老师在瞬间松空后看他一眼,此人被飞身发放至门外跌于街上,此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流传轶事 1936年,山东掖县县长兼掖县国术馆馆长刘国斌请客,教务长修丕勋和教师林占伶等人在场。席间,刘请王茂斋露露招。王让人抓来一只麻雀,王把麻雀放在手掌上,麻雀光扑棱翅膀,却飞不起来。原来宗师把麻雀脚上的蹬劲化掉,麻雀才无法起飞。可见王茂斋宗师的功夫已臻化境。 有一日,王先生到张实柱老师家里,见张老师的徒弟们正在推手。张老师是王茂斋先生的外甥,从小随姨夫练拳多年。张老师有一弟子赶大车出身,体重190余斤,臂力过人,外号“铁牛”,推手总用大力胜人,同门兄弟皆走不开。当下被先生看到,先生上前笑问,可否与己试手。铁牛和先生一搭手,混身的力量再也使不出来,反而自身站立不稳。铁牛不服,突以双手猛推先生胸部,先生微微含胸略一转身,铁牛不由得向旁侧抢出数步,方才站稳身形。先生又以食中二指点在铁牛前额,让他将此二指拿下。铁牛双手握住先生手腕往上抬,不仅抬不动,自身反而要跌倒于地;于是他又转而下按,又连连后倒,无论怎样用力都站立不稳,而先生的二指始终点在铁牛的前额。时年先生已七旬有余,尚有此等功力,铁牛等人十分敬佩,即向先生学习此劲。先生道:“这便是太极拳的使彼力还彼身的功夫,你被若想学会此劲,务必要去掉僵力,才能成功。” 接着,先生又和张实柱老师试手。张老师以拳击先生腹部,不料反被弹出丈外。张老师用的是周身一家的整劲,寻常之人足可被击出丈外,可击到先生身上,却被先生的弹簧力弹了出去,恰如以钱投鼓一般。张老师运劲再击,先生微微收腹转身,让过拳锋,沾其侧面,不即不离,张老师竟被沾出数步。先生又让张老师打他一个耳光,劲愈大愈好。张老师后来对笔者说,当时真不敢动手,在先生的一再催促下,张老师照先生脸上一掌,先生不招不架,待手掌刚刚及肤,略一转头,张老师即被旋起摔倒在地。这是太极拳的沾劲,可是有几人对沾劲能运用到这种地步呢?足见先生之太极神功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地步。 (身着黄衫的为修良) 现在莱州的吴式太极传人。 修良,1944年出生,山东省莱州市大武官人,修丕勋(吴式太极拳宗师王茂斋之开门弟子)长子,自幼随父学习太极拳。他勤奋好学,博闻善悟,经父口传身授,加之身练心悟,二十岁前太极拳修练已达“懂劲”程度,深得其父赞许。修丕勋年迈时行动不便,有外来学习者,均有他代父做示范动作。后经几十年的刻苦磨练,其拳架动作如行云流水,舒展自然,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与人推手时,周身软则如棉,坚则如钢,化劲使对方如临深渊,发劲有排山倒海之威。现虽已近古稀之年,依旧周身轻盈,步法灵活。 修良在修练吴式太极拳的同时,对父传的太极剑、太极十三刀、太极扎四枪等器械勤练不缀,为普及传统武术及推广全民健身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09年,山东省政府公布了150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莱州市申报的吴式太极拳榜上有名,修良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名列其中。
你可能不知道的莱州(十八)郑板桥-难得糊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