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小时候那种过年的快乐,再也回不去了。现在的过年呢?无非是,你男/女朋友找了吗?你什么时候结婚?你今年年终奖多少?……咳,说多了都是泪。所以小时候才叫过年,现在只能叫放假。
1/买漂亮阿姨挂历,看爷爷写对联
小时候年前集市真是人山人海,妈妈们挑蜡烛红纸,我们就在一旁当参谋挑挂历。那时挂历(小时候把它叫做“花纸”)上几乎都是漂亮阿姨,有空姐港姐文艺兵啥的,当然还有些性感朦胧的,脸上还有些红扑扑的喜气劲。挑好多个阿姨,带回家每个房间各贴一张。当然还不忘带几把塑料花,这两样就是新的一年最重要的装饰品了。对了,回家路上总有一个邻居爷爷毛笔字写得倍儿棒的,所以乡里乡亲的春联当然就都指望他了。
2/小年夜祭灶,偷灶头上的贡品吃 腊月二十三这天(小年夜),家家都要祭灶。也只有在这一天,家里灶头上才会堆满糖果糕点。可偏偏老妈摸都不让摸,说这是恭送灶王爷上天庭汇报一年工作的,小孩子吃不得。以至于那几天我每次路过灶头,总觉得这个大胡子菩萨随时会飞起来。真有一天,灶头上的贡品全没了,灶王爷果然上天庭了!特么后来才知道,全被来串门的表哥偷走了…
3/怎么逃也逃不过的大扫除 
这绝对是过年前最难熬的一关啦,这天是不能出去玩的,小孩子在其他地方帮不上忙,就被父母抓去大扫除啊。要把家里所有的桌椅板凳、柜子、窗户玻璃擦洗干净,攀高爬低的,最关键的是小手冻得那叫一个红扑扑啊。
4/放鞭炮什么的最刺激了 
那时候,路边总有个白胡子老爷爷,年底才冒出来,守着卖鞭炮的小摊儿,2块钱一盒的甩炮,还有1快5的小鞭炮,于是兜里的钱都变成了鞭炮。那时候最喜欢点一个小鞭炮,往人多的地方一丢,还要假装漫不经心的路过,然后一个小孩子就被吓哭了…有些胆子大的,还变了花样玩,把几个小鞭炮拦腰折断,堆在一起,让里面火药露出来,然后直接点燃,就像放烟花一样!
5/年三十那顿想想都会流口水啊 
那时候生活不好,肉基本是点缀。感觉大家熬日子,就为大年三十那顿。那一整天,妈妈都是围着厨房在转,拔鸡毛,杀鱼,家里的各种锅统统用上,小灶里炖着红烧肉,中锅里焖着猪蹄,大锅里煮着整鸡,整个房间都飘着肉味。几乎所有肉类都齐聚了,不带一点作弊的,全部实打实。啊,现在想想都会流口水啊。那时候的我们就像小馋猫,在灶台边急的团团转,赶都赶不走。
6/痴痴地盼着春节联欢晚会,也是醉了 
那时候,春节联欢晚会还不像现在这样,地位可崇高了。30吃完晚饭,一家三口就早早坐下,守在电视机前,等着赵忠祥叔叔宣布春节联欢晚会开始。赵本山最受欢迎了,他一出场全家人就笑翻了,都不用说话。只是看着看着就困了,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在倒数5、4、3、2、1了……然后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把电视声给淹没了。
7/大年初一终于可以穿新衣服咯 
穿新衣服是小时候过年最大的盼头了。那时候,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全指望过年的时候了。过年新衣必定是早早就买好放在衣柜里的。从买回家到大年初一穿那段时间真是特别难熬,乘大人不注意,总要溜进衣柜里,翻出来偷偷试穿过把瘾。那种喜乐和满足在等待中越熬越浓,直到除夕晚上把它们搬出来放在床头,整整齐齐地从头到脚码好,这种期盼值升至巅峰 。一觉恬睡之后,以最快速度穿上所有新行头,那种满足感至今难忘。
8/不许说粗话不许骂人不许剪头不许扫地不许哭 
新年第一天,爸爸妈妈看上去都慈祥了很多呢,犯点小错一般都会原谅你,笑盈盈地说,没事,过年嘛。只是有几个地方一定是禁忌,尤其不能说死字,那多不吉利。所以大年初一到初三,说话可不能太放肆,不然爸妈脸真的要沉下来的。满地都是瓜子壳橘子皮,踩上去嚓嚓的,一片狼藉,那有什么关系,千万不能动扫把,不然这一年都是劳碌命啊。
9/串门一定要穿大口袋的衣服啊 
过年嘴一定要甜,邻里串门,叔叔阿姨新年好。哈哈,我们小时候就学会了,如果叔叔阿姨请你吃瓜子花生以及糖,一定不要自己去抓,因为我们的手太小了啊。叔叔阿姨都以为我们客气,一定会抓一大把零食过来,那时我们就可以半推半就地打开衣服口袋了。等装得满满的再撤,真是收获颇丰的一天。
10/吓唬小表妹必备的火药枪 
拜年所有亲戚大聚会,舅舅或年纪大点的表哥们总凑到一起小赌怡情。我们小辈们就眼巴巴地等着谁赢钱分几块给我们说,拿着玩儿去。男孩们当然火速去小店购置一把火药枪,嘭嘭嘭,吓得小表妹们直讨饶。火药枪和鞭炮齐名为当年小姑娘们最痛恨的一种男孩玩具。玩的时候,有一种烧焦的味道,还有很多是闷枪,子弹卡在里面直接把枪烧变形,基本上没玩几天,就没法装弹药了。
11/现在想来他们都是骗子,我的压岁钱呢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对红包根本没有期待啊,倒是我妈应该很期待吧~小时候走亲戚拜年都会收压岁钱,记得压岁钱从几十慢慢涨到了几百。但是似乎跟我没太大关系~因为都归我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