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里的119
綦祥国,电教中心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十八年来,为一中的教育事业默默地奉献着,无私地付出着,热心地服务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担当”的精神,保持了一中教师应有的操守。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虽然教的不是高考学科,但是他从来没有“混”的思想,而是自我加压,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辅导的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先后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大奖。
他认为,既然是学校的一分子,学校的所有工作,只要自己能做的,就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做,不讲条件地去做,任劳任怨地去做。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利用课余、休闲时间向老教师学习维修技术,提高了自己的维修水平。听说学校请专业人员维修投影仪一台需要上百元,他便通过录像学会了投影仪的维修维护,仅一个学期就维修了100多台次。2008年,机房的电脑大范围出现故障,四百多台电脑换主板需十多万,在领导和同事的支持下,买了一批八毛钱一个的电容自己尝试更换,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节约了大量维修费用。
随着维修技术的提高,工作量也慢慢加大了——行政楼、高三校区和后勤的办公及教学用微机的维修维护,音乐厅和两个合堂教室的使用及维护,全校英语听力设备和校园广播系统改造及养护,新老校闭路电视广播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维修……都成了他的职责范围。为了不耽误高三的教学,早上上班前去高三维修是他的常态化工作。同事们的电脑出了问题,也愿意找他,而他也总是随叫随到,从不推托,每年帮同事们电脑做系统至少几百台次。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十八年来,他的工作得到了同事们和领导的认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一诺言。爱无价,情永恒,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校的发展,綦老师甘心做一个陀螺,为学校的工作服务转动着,诚心做“119”,为救学校之急奔忙,始终用自己的爱、自己的情,永远在教育路上跋涉着、耕耘着、探索着、追求着……

愿携春风洒时雨
尹剑锋老师1995年参加工作,从事语文教学23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多年。致力于引领学生探寻语文之美,感悟做人之理,在教育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踏实付出,收获平凡的快乐。
一、敬业爱岗
尹老师将敬业爱岗作为自己恪守的信条。23年来任劳任怨,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坚持每天早读前到校,督导学生早读;晚自习检查完班级的门窗电源,再到宿舍查看学生晚休:做到只要学生在,老师就在,陪伴学生成长。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我她潜心备课,坚持写课堂反思,及时调整授课思路,不断创新。
二、潜心执教
尹老师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专著,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引领学生走进语文世界,品味中华文化。两次获烟台市优质课,多次为烟台市高考备考提供示范课,执教的《侍坐》被评为山东省“优课”资源。
她将“成语分组赛”“诗词擂台赛”“病句问诊会”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三、心怀温情
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是爱。教育是有温度的,严格而不苛刻,辅助而不包办,宽容而不迁就。
作为教师,尹老师愿意帮助每一名学生圆梦。2005级徐学鹏,不适应激烈的学习竞争,尹老师帮他分析原因,指引他重新振作,将他写的《棱石在黄河》发表在校刊《文泉》上;2007级曲璐涛,高三大考连续受挫,丧失信心,尹老师鼓励他,让他恢复自信,考入山东财经大学;2014刘雨昕,成绩不理想,干劲不足,尹老师有意识地在批改中表扬她,激发她的斗志,最终在高考中语文取得了129分的好成绩;2017级陈媛,家境贫寒,尹老师争取社会力量为她捐款,去她家家访,帮助她跃居班级前3名。他们的成绩,是对尹老师最好的回报。
四、身正为范
尹老师始终将“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作为座右铭:要求学生抓紧时间,她自己首先做到守时;要求学生锻炼身体,她自己坚持跟操……用自己的品格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引领学生。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干活,面对这种情况,她“先示范,后督促”,教给他们劳动技巧,提醒他们注意的问题。
“请赐给我爱,让我把它全部倾注给我的学生,什么也不能夺去我对教育的情怀。”23年的教师生涯,在岁月的长河中也许还算不上一朵小水花,却镌刻着尹剑锋老师一步步踏踏实实的脚印。

三尺讲台写人生
刘丽美老师参加工作15年以来,在高三一线工作10年来,担任班主任工作7年,兼任化学学科组长2年,兼任教学部团委书记2年。工作中扎实肯干,深入钻研,自2014年连续5年被评为莱州一中学科带头人。自2011级开始连续5年被学校评为杰出班主任,现为莱州一中首席班主任。2014年至2018年连续5年考核优秀。2018年因教学成绩突出,荣获烟台市高中教学突出贡献奖。2014年获得莱州市优秀教师双章称号。2015、2017学年两次被评为烟台市高中教学先进个人。2013年、 2016年两次被评为莱州市高中教学先进个人。2015年执讲烟台市优质课一节。2012年至今6次获得莱州市优质课一等奖。2016年、2018年两年开发的课程获得烟台市优质课程资源一等奖,2个。2018年2月由烟台市教育科学院组织的烟台市高中化学德育教学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提交的案例被评为一等奖。2018年6月烟台市高中化学新教材培训研讨会上执讲示范课一节。2016、2017年两次在烟台市高中教学会议上进行了教学经验材料交流。2016、2017、2018三年获得高中教学“育英奖”3个。2018年在国家级教育期刊《华夏教师》、《新课程》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篇。因教科研工作突出,2018年10月被评为“莱州市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
自2015年开始至今连续4年从事高三理科实验班化学教学工作,所教班级共有15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018年高考,所教学生贺锐考出了总分712分,山东省第3名、吕嘉丽700分,山东省第10名的好成绩。所带班级2018年高考四人达到清北线,21号学生684分,35号学生均考出了674分的高分,46号673,班里共10人670分以上。
2018年8月莱州市新教师培训期间,被莱州市教研室邀请为新教师进行题为“新教师如何备课”的讲座。自2015年以来,每年利用寒、署假和学科组长一起编写高三一轮复习资料、二轮复习资料,尤其2017年暑假将原有校本材料全面改版,经2018年高考验证,改版非常成功,为莱州一中的化学学科教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8年高考二模前班里一名清北希望生,出现严重的问题,神经性头疼,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说话也有气无力,经常请假在家休息。二模时考得一塌糊涂,情况更加严重。刘老师第一时间给年级主任汇报了情况,决定请专家进行心理辅导。在专家来之前,刘老师和他约谈,花了一整晚的时间,有批评,有鼓励,也有倾听,学生由哭到辩解,到最后的倾诉,学生有精神了。他对刘老师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心底里的话说个痛快,现在好多了。后来,刘老师经常在合适的机会从饮食、科学作息、学习计划等方面与他交流,慢慢地,学生恢复了自信,头也不疼了,顺利地实现了清北梦。
刘老师热爱她的学生,热爱三尺讲台,以满腔热忱书写着无悔人生。

只为春风肯照拂 年年岁岁花千树
周国平在《什么是爱》中写道: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冷春峰老师从教26年,担任班主任工作17年,始终不忘自己的从教初心,心怀崇高的教育理想,为之付出智慧、投入精力,从教育教学的平凡琐事中收获着满足和幸福感。
一、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冷老师精心打造适合自己风格的课堂,努力提高语文课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语文素养和人格情愫。她要求自己做到教研结合,成为探索型教师,以灵活课型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多样教法激发学生思维,与学生进行思维碰撞。
深知新课程、新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和技能扑面而来,若不读书充实自己,这样的教师难以发展。所以冷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大量读写,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使自己的语文课有情趣、有智慧,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些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二、做学生喜欢、自己幸福的班主任
在做班主任过程中,冷老师坚持用赏识教育开发生命,用发展的眼光公平看待每一个孩子;注重家校的有效沟通;智慧处理突发事件,培养学生自信、勤奋、坚持;用真情建立自己的良好团队,用集体的力量打造战无不胜的班风;善于疏导沟通,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用生动影像记录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微型班会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始终保持 “空杯状态”不断的学习;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与教育情怀。
她认为班主任真正的荣誉,不在于各种证书和奖励的堆砌,而在于镶嵌在一届届毕业生内心美好的记忆。她和她的学生亲如一家人,她爱学生,学生信赖她。
所有偷过的懒,都会变成打脸的巴掌;所有的惊艳,都来自于平常的勤奋。冷老师做事情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打造自身卓越的品质。她要求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良好的精神面貌,涵养自身的底蕴。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成佛无须菩提叶,梧桐树下亦参禅。人生不过短短几十秋,在有限的岁月里,冷春峰老师选择了三尺讲台,选择了蚕丝烛火,选择了披星戴月,选择了岁月在寂寞中流逝,选择了生命在奉献中山高水长。因为有爱,付出了爱,所以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因为有梦,向往着春天,所以愿年年岁岁绽放如初。

用爱去唤醒灵魂
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张建荣老师致力于做这么一位唤醒师,去唤醒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成为会学习、有健康心态、有积极人生观、肯拼搏、敢奋斗的人。
唤醒,从语文课开始。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家长的重托,为了满足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为了满足一颗颗等待浇灌的心灵,除了认真备课、用心钻研、虚心请教、按时有效教研外,她走进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共同分享备战高考的点点滴滴。
张建荣老师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判若两人。26班大部分同学内向稳重,爱思考,总有数不清的问题在等着你,25班大部分同学外向好动,理科思维活跃,语文总体基础偏差,张老师就想尽办法发动25班的学生提问题。所以每次早读和自习课,两个班的很多同学争先恐后问问题。她经常因此而耽误吃早饭的时间,推迟下班回家的时间。尽管如此,她从来没有拒绝回答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个问题。只要学生有问题,她随时随地给他们解答。不论问题难易,总是耐心细致得给学生讲解。时间长了,学生们对语文学科由茫然,到觉得得分也不难,到喜欢语文课的多彩思维,这是她用耐心唤醒了孩子们的兴趣。后来,有同学向她透露说,孩子们背后都称呼我为“荣姐”。如此平常的两个字,出自自己学生之口,它显得格外的不平常。她深深得感受到学生对她的那份情谊。
唤醒,良好的心态不应缺席。每当提及辅导学生,老师们都会说到要耐心辅导,可她觉得“耐心”还不够,还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点亮他们的心灯。她深切的体会到,高三的学生承受着太重的学习和心理压力,只用“耐心”不足以化解他们身心所承受的重压。所以,作为一线的高三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要注重学生心理的疏导。25班有个叫赵怡轩的女生,每次模拟考试总是“忘涂卡”、“漏做题”,还一心想考高分,从心理上接受不了目前的成绩。张老师找她谈话、分析原因:“高考之前的每一次考试都是在检测我们的不足,所以成绩的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绩背后隐藏的不足。”引导她把视线由分数转移到错题上,正视失败。
学生因为压力比较大,思想波动是很大的,几乎都会面临不同的困难。这时就需要老师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张老师班里的谭茜文一模后成绩退步厉害,压力太大,不愿意进教室,动不动就哭,张老师经常找她交流,给她讲学习以外的生活中的故事,还主动联系家长让她回家修整两天,压力减少了,心情好了,学习的步伐自然轻盈灵动,最后以615完胜高考。
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弱科,这都是很正常的。对弱科学生,张老师是先观察他们的课堂表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找他们交流,找到他们存在的困惑,给他们指出存在的问题,找出弥补的措施,并通过一个阶段的观察,常交流,及时发现点滴的进步来鼓励他们。
天道酬勤,26班这个大家庭齐心协力,一起奔跑,终于绽放六月,同学们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天道酬“情”,张老师的付出,点点滴滴,化成了分别后的深情问候以及常回“家”看看,化成了年年传承的班级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