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喜气洋洋,年味正酣 不知不觉间 莱州一场民俗盛会 即将穿越千年 悄然来临 莱州东海神庙祭海祈福文化节  莱州祭海与泰山祭山、曲阜祭孔并列为天下三大盛典。《山左郡志》载:“甲天下者有三,兖(yǎn)曰阙(què)里,济曰泰山,莱曰东海,阙里为民生未有之圣,泰山为帝王首巡之地,东海为万壑(hè)朝宗之墟,三者甲天下”。可见,莱州东海神庙与曲阜孔庙、泰山并誉天下,同为齐鲁之邦的荣耀。  东海神庙位于莱州市区西北9公里的莱州湾畔,占地60余亩,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散尽院落,建有殿、堂、楼、亭200多间。东海神庙《汉书·地理志》注曰:“东莱郡——有海水祠”。海水祠就是最初的东海神庙。  东海神庙建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海的重要场所。《莱州府志》载有明代学者任万里的《海庙祭典考》,对海庙祭祀有过全面考证。他认为,对海神的祭祀由来已久,早在舜帝时就有祭海之礼,君王亲临东海举行大规模祭祀典礼,始于秦汉两代。至宋朝,朝廷将祭海之事做了定制,以后历代帝王均循此礼,每年的立春之日便到莱州东海神庙祭海。明后期至清代,祭海规格一次比一次高,所有参祭者对海神行“三拜九叩”之礼。东海神庙在宋朝时进行过大规模修建,明清时有多次扩建,至清道光二十三年经历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建,达到鼎盛。自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代祭东海神庙共95次。其中,仅清朝就达48次。  经过历代修葺,东海神庙当时已成为一组占地广阔、规模宏大、布局井然、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据史料记载,神庙内的御碑亭藏有康熙、乾隆御书匾额及万历碑刻30余通,御碑亭东南建有钟楼,西南有鼓楼,两侧东西各有偏房九间,墙壁绘“海山云龙之像”壁画。御碑亭后面即为大殿,西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覆顶,亮绿紫色剪边,檐下巨匾横悬“万派朝宗”四个楷书大字为乾隆御书,殿内正中供奉着东海神—东海龙王像。大殿四壁有彩绘海神龙王“出宫入跸图”,这是有名的“海神画壁”。壁画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相传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手笔。  自北宋重修以来,在民间每年阴历正月十八、四月初三、六月十三、十月初三为祭海神之日,其中,以正月十八最为隆重。  东海神庙祭祀活动有一整套隆重而恭谨敬肃的祭祀礼仪制度,其祭器考究,祭品丰富,典仪也繁琐隆重。其中包括:祭期、献官、坛庙、斋宿等场所修整,祭器及其修补,所用牲帛香烛枣栗盐鱼菜肉米酒等物品祭前筹备制度,以及祭祀中斋戒、陈设、就位、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等十余种礼仪操作规制。  每当祭祀之时,香烟缭绕,管乐齐鸣,肃然壮观。全国沿海各地客商,特别是附近沿海如南北长山岛、蓬莱等船户渔民纷至沓来参加祭祀。明清时期,东海神庙既是皇家的祭祀重地,又成为胶东的游览胜地,给当地带来了无尽的荣光与繁华。在这里人们祭祀上香,又可观海游玩,经商购物,热闹非凡。  《莱州府志》进行了记载:“海庙远近环集如市,楼船花艇,小舟大舸,连泊十余里,有不得靠岸者,架长篙接木板作桥,越数十重船以渡,其船尾必竖进香灯笼,入夜明烛万艘与海浪辉映,管弦呕哑,嘈杂竞十余夕。连声爆竹,起火通宵,登舻而望,真天宫海市不是过矣。”四乡民众白天祭神营商、诗文会友、款待亲朋,晚上听戏娱乐,渔歌唱晚。  以历史为依托,以祭祀为载体,东海神庙已成为莱州沿海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展示地与交流地。经过一千多年的延续与发展,东海神庙祭祀祈福盛会已成为了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正月十八,到莱州东海神庙感受亘古的积淀与欢腾。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