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莱州论坛

搜索

莱州记忆:“急公好义”牌坊 多少莱州人没听说过?

微信 发表于 2019-3-22 10:5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烟台

“急公好義”牌坊


【牌坊上的释文】
清誥奉中賢大夫四品銜後選員外郎兵部
主事戊寅乙卯連捷進士候選知縣張爾牧)
南慎余堂后人父亲张君亭于1957年回掖县探亲时拍摄
此牌坊位于莱州府(掖县)东南隅汤家十字口北街,张氏家庙门口。
“急公好义”一词的释义是:热心公益,见义勇为。


红色的位置张家祖宅、蓝色的张家家庙(急公好义牌坊就是在这家庙门口),浅绿色为建国后至2006年的居住地。


  【关于张氏家族的故事】
张家主人张翚(庠生)早年家境贫寒,在莱州府城东北演武场后种瓜。一天,一个骑兵来买瓜吃,吃后匆匆忙忙骑马离去,将一皮袋遗忘在瓜棚,当张翚发现时,骑兵早已远去,袋内竟有白银二百余两。张翚一直等到天黑,不见那人回来寻找,就在瓜棚下挖了一个坑,将皮袋埋入地下,等待失主前来寻取。一年过后,张翚还是在这里种瓜。一天,一个看似乞丐的人路过这里,来到瓜田的田埂上坐了下来。见此人长叹泪流不止,张翚便问他为何悲伤,他说:“我原是一名骑兵,有一次丢失了军饷。变卖了全部的家产,抵押了妻子也凑不足。现已倾家荡产,自己乞讨度日,今天来到此处触景生情,所以伤心。”张翚问明了他遗失的情况和银两数目,与一年前的情况完全一致,起身将皮袋从地下挖出,分豪不差的交给失主,说到:“你不要悲伤了,银子在这里。赶快去吧,将老婆女儿赎回来。”这人万分惊喜,千恩万谢!要那拿出一半的银两以酬谢,张翚笑着拒绝了。由于张翚勤劳节俭,几年后家境稍微富裕了点,在莱州城里开了一家纸米店。有一年大年三十晚,张翚忙完了一天的生意,关好店铺回家,又因事半路返回。进入店铺发现有一人正在偷窃粮食,张翚认出此人是当地一穷人,这人也看到张翚,羞愧难当。张翚心想:大年三十到我店里盗取粮食,看来家中必是无米下炊。安慰道:“你是想向我借的吧!我这里还有两斗米和一点余钱,送给你,回家过个年。我不会向别人提及此事的。”这人感激不已,连连道谢而去。邻里多少听到点这事,过后张翚只字未提。
心地善良的张翚十分重视对小孩的教育,尽其所能供养儿子读书。万历二十九年儿子张孔教中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长孙张忻天启五年(1625)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孙张愫,官至绍兴知府;孙张性,官之河东盐运司同知。曾孙张端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礼部侍郎,弘文院大学士。四世出了三位三品以上的大官,皇上钦赐“四世三台”牌坊一座,被后人传为佳话。
【掖县志记载】
《掖县志》记载:掖邑张氏家族“先世本蜀人,宋元祐(公元1086-1094)中迁居掖县迺(乃)著籍。”
家族有明确详细记载始于元代的昌阳(今莱阳)昭义使张兴,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占籍掖县城北,数世之后,子孙散居城关周边各村。
明清之际,太常寺少卿张孔教(1567——1638)、刑部尚书张忻(1590——1658)、国史院大学士张端(1618——1655)三世皆为进士,张端也是清代莱州城所出的品级最高的官员,是着名的藏书家,他曾修建有福庆禅院(千佛阁),后毁于民国时期。
清代中后期,张忻之弟张性的一支后裔居住在汤家十字口南街,张伟(1764——1832)、张尔牧(1787——1853)、张尔宇(1796——1869)、张弼(1810——1876)四人在短短的20余年间,三代四进士,传为佳话,道光帝还曾为之题写了“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匾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