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讯位于烟台莱州的云峰山名胜古迹众多,自山麓至山顶,分布历代刻石37处,闻名于海内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书法家郑道昭于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宝贵题刻17处,均刻在山内险峻的摩崖之上。郑道昭被誉为“北方之圣手”,著名的《荧阳郑文公之碑》字体承隶启楷,书法谨严浑厚,苍劲飘逸,历来为金石家、书法家所推崇,是研究中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9月6日,两江学者、四川美院的张强教授专门来到莱州,为他所研究的郑道昭文化课题进行考察。
张强曾是山东艺术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山东省美术学史论专业的开创者,曾任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系主任,重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当代视觉艺术中心主任。现为中国省部级专家“两江学者”,四川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当代国际著名的艺术家,北朝刻石研究专家。2015年,他在青州玲珑山上首次发现了一处郑道昭的摩崖刻石,这让他对郑道昭的“观念书写”行为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以此为课题深入考察。
张强教授说:“我们以往的研究方式,注重在金石学,注重在从一般的角度上去衡量这个人物。比如说他是个官员。他政务之余,厌世、逃脱世俗。然后就是乐仙好道,我觉得这个一般性的结论还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是站在今天这个经验上。来去看他对那个时候政务的那种厌恶,隐逸山林,逃避现实。但后来我发现没这么简单。所以在这个新发现之后就开始追问,郑道昭,他为什么要刻这个东西?”
张强教授以《主之六山:郑道昭的观念书写行为》为主题,多次深入研究天柱山、云峰山、大基山、玲珑山等地的魏碑石刻,以一个艺术家的角度重新认识郑道昭并加以解读。同时,在莱州市博物馆进行的专题讲座之中,张强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魂魄冢”的概念。他认为云峰山山下是郑道昭为他父亲书刊了墓志铭,整个山就是郑羲的“魂灵冢”。
据张强介绍,郑道昭通过对自然山峦具体的书刊行为来使书刊对象发生改变。直接导致了一个自然山峦的文体转化与意境营造。
张强教授还参观莱州市博物馆,了解莱州发展历史,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完善课题研究很有帮助。张强教授还与魏碑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据了解,此次研究课题即将校刊出版,为弘扬郑道昭魏碑文化扬帆助力。(内容来源:齐鲁网·闪电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