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高龄的 中科院王文采院士 依然每周两次乘班车去上班
王母三迁,为儿求学不间断 1926年,来自掖县沙河镇留车村的一位草编商人,在济南喜得一子,取名王文采。1937年冬,王文采随父亲去天津居住,后因内战,在天津就读的学校停课。1938年,王母为了不间断王文采的求学路,毅然决定举家搬迁至北京。
林镕老师,王文采的引路人 1947年,王文采就读的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开设了植物分类学课程,授课的是当时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林镕。林老师生动地授课让他对植物分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8年5月,林镕第一次带全班学生到北京西郊的玉泉山采集标本。这次经历,让王文采深深地喜欢上了植物分类学,开启了他采集标本,研究植物的大门。
胡先骕教授,王文采的导航人 1948年,在北平师范大学生物系兼职教授胡先骕的推荐下,王文采从北平师范大学调到中国科学院,开始了植物分类学的研究生涯。历经40多年、四代人共同完成的80卷巨著《中国植物志》,具有科普及研究价值的工具书《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都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而在这两项工作中,王文采均作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雨林采标本,从死亡线上捡回命 1958年11月,在云南勐腊热带雨林考察时,王文采得了恶性疟疾。到12月,他的病势越发严重,连续多日高烧不退,在这危急时刻,昆明植物所四名青年同志主动为王文采献血1600毫升。“血输到我体内后,才把我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王文采说。
陋室简居,以微弱的视力耕耘不辍 王文采的办公室只有15平方米左右,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个书架,还有一张小沙发。70载春夏秋冬,王文采在这里默默耕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多年伏案研究植物标本、画图,给王文采的视力带来了很大损伤。去年元宵节过后,他对助手说:“我啊,眼睛近期不太管用了,这可有点糟糕了。”
那天,助手才得知,老人的右眼10年前就已经失明了。助手泪流满面,他只知道:这10年间,老师在实验室里看显微镜做研究,出版了多本著作、完成了几十篇论文、多次为他人作品写序,却不知道,他是用一只眼睛完成的。
能睡觉,喜欢爬山和管弦乐 当被问及长寿的秘诀时,王文采说他能睡觉,即便是在野外的环境里,也照睡不误。“我喜欢爬山啊,可是60岁以后,我这个腿爬山就爬不动了”,老人有点遗憾地说。
除了研究植物,老人说最喜欢听贝多芬的管弦乐。“我毕业后,非常希望留在大学里当助教,这样就可以去听音乐系的音乐会”老人说。
年轻人,应该博学专取 当谈及对年轻人的寄语时,王文采认为,学习的范围要广,但是最好还是学一行研究一行。94岁高龄的王文采院士,依然希望自己还能爬山采标本,依然有好的视力研究植物,依然能像年轻人一样每天去上班。他希望,他能为我国的植物分类学做更多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