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莱州论坛

搜索

莱州这座山里藏着宝贝!

复兴汉业 发表于 2020-12-21 15: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烟台
网友富春江给我们发来了他拍的盖平山。

盖平山遗址是山东最大瘗窟群。


莱州城南盖平山,山上怪石嶙峋,荆棘丛生;山脚溪水潺潺,清洌甘甜。山体一部,大量摩崖石刻造像、瘗(yì)窟分布其中。此处乃是千年古刹隆兴寺(亦称兴隆寺)的遗址所在。


  在柞村镇东朱宋村,百姓口耳相传着“隆兴寺大于莱州府”的俗语。语中的“大于”,其意为“早于”,意在说明隆兴寺比莱州府历史更为悠久。揆之典籍,在隋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下诏改光州为莱州,此为莱州得名之始。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升莱州为府,管辖周边两州五县。

隆兴寺全盛时,在胶东佛寺中首屈一指。正因为其深远影响,附近村庄还保留着农历四月初八赶庙会的习俗。而如今的隆兴寺早已荡然无存,不过遗址上保存有大量的柱础、云阶和青砖,山体上还镌刻大量摩崖石刻。


  1996年,烟台市宣布盖平山摩崖石刻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里的石窟和石像已被加盖的亭子遮盖,予以适当保护。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许多深埋千年的秘辛也将重见天日。

千年古刹消失突然
  寺庙遗址和摩崖石刻,隐藏在幽静的山峦之中。由柞村镇东朱宋村东小路一路北行,至水泥路尽头再循路直走,直到见一水库方止。眼前所现,就是莱州盖平山。


  此处三面环抱,山峦聚锁,仅余西侧小径供通行。山脚下有一宽阔平台,这便是曾经香火鼎盛的胶东佛院重地——隆兴寺遗址。寺庙圮坏多年,无所遗存,但摩崖石刻造像却保留至今。现存的摩崖石造像,由上下两个佛教石窟、25尊大小佛像及一对伏狮子组成。
  在底层石窟周边,能看到一些模糊的题记,内容多半是子女为父母祈福健康之类。若细细观察,文字中隐约可见“天保”字样。天保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年号,使用于公元550年5月—559年12月。若按此算来,隆兴寺比莱州得名至少早23年,距今也在1457年以上。当时的隆兴寺,借助北朝佛法的昌盛,达到自身的鼎盛时期。


  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空前发展的时期。因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颇多,其后妃、公主兴造寺塔之风尤盛,故天下寺院鳞次栉比。唐人杜牧在《江南春》诗中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极言南京寺院之多。而根据清人刘世琦所作《南朝寺考·序》,“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南京)乃有七百余寺”,寺院的真实数字超过杜牧的估算。


  相较南朝,北朝的佛法和寺庙有过之而无不及。继承东魏的北齐帝室,极为崇拜佛教。文宣帝高洋请高僧法常入内廷讲《涅盘经》并拜为国师,又置昭玄寺,设大统一人、统十人、都维那三人令管理佛教。此后北齐诸帝,多半好佛甚至到了佞佛的程度。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个社会上行下效,崇佛之风炽盛。再加上当时战乱频繁,百姓可借出家逃避徭役,剃度者络绎不绝,僧侣人数亦是惊人。据史料记载,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大寺约有四千所,僧尼近八万人,北齐全境寺院有四万余所僧尼二百余万人。北齐共有编户二千万余口,出家的僧尼多达二百万,僧俗人口比率高达一比十。而若按北朝人刘昼的说法:当时有“僧尼二百许万,并俗女向有四百余万”。以僧尼合俗女计算,入寺人口与编户人口比率竟高达一比五。

  在全社会敬佛崇佛的风气下,各地建起大量佛寺。莱州的隆兴寺,亦当建设于北齐之前。然而香火鼎盛的隆兴寺,不知何故突然衰颓乃至湮没。有人推测,这和后世帝王的灭佛行动不无关联。
佛像伏狮栩栩如生
  隆兴寺盛极而衰,乃至在史书中的记载也寥若晨星,唯剩下残砖断瓦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据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张思勉编修的《掖县志》载:“盖平山,城东南三十里,岩壑清幽,寺曰上寺,有掖先达读书遗迹。”经调查得知,当地百姓俗称此山为“上寺头”,并称山上曾有先贤读书台的遗迹,惜现已不存。
  而嘉道年间著名文士、地理学家侯登岸所著《掖乘》对此则有更为详实的记载:“刘少司农重庆,少读书盖平山,山中有古柏一株。刘一夜梦一人,哀告乞命,刘问为谁,答云:‘姓柏,与君在此山共处多日,今遭厄,欲祈救耳!’刘觉而未解。一日,见人携锯将杀柏,刘询其故,则寺僧已卖之矣。刘忽悟其梦,出金赎之,树得无恙,人因呼为‘刘柏’。”

文中提及的刘重庆,是明末掖县人,万历庚戌年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他对家乡的满腔热忱,在莱州保卫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被莱州人永远铭记。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率军赴援大凌河的孔有德在吴桥兵变,挥师围困莱州。得到消息的刘重庆接连三次上疏,陈明莱州位置的重要及莱地失守将造成“面北中梗”、“天下事直有不可言者”的严重后果,怒斥“拯溺救焚之师”的“逍遥自在”。他在奏章中情真意切地讲述莱州阖城军民浴血奋战、困守孤城的壮烈情景,请求朝廷速调精兵驰援莱州。他甚至自请降为御史督师赴莱州,与莱州军民同生死、共存亡。然而此时明政权“内外交困”,乱成一团,兵部尚书熊明遇又听信山东巡抚余大成之言,力主安抚,终致山东局面不可收拾。刘重庆主剿力争不得,郁愤成疾,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七月初三卒,终年53岁。

  由此可知,“先贤读书台”应是刘重庆在山中读书的遗迹。民国刘国斌编撰的《四续掖县志》,也有“兴隆寺,土名上寺头”的记载。但对于隆兴寺的来历和变迁,地方文献也多语焉不详,极可能在乾隆之前隆兴寺早已破败了。如今的寺庙遗址上,有柱洞及石钟亭屋顶、石柱础、残砖、残瓦、石佛座、石臼等遗物。《掖乘》也记载:“盖平山,城东南三十里,有寺曰上寺,多松株,山根有二洞,中镌佛像。”此处所指的佛像即为盖平山摩崖石造像,这是当地关于石造像的最早记载。

  盖平山摩崖石造像,位于北山石壁上。石壁整体平整如刀削,高十几米,宽足有四五十米。山上主佛像高九十多厘米,上龛坐佛高约七十多厘米,两佛像及其他造像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为北朝佛像风格。下龛口两侧及下部镌刻题记多处,字体为魏碑体,字迹多漫漶不清,其中“父母”、“眷属”、“佛”等字样依稀可辨。


  据莱州市博物馆测绘:上龛口呈尖拱莲花瓣形,高1.23米、底宽0.95米、进深0.50米。中间面南雕一尊结跏趺坐佛,身后圆形头光、舟形背光,此主佛像,脸形微长,双目微合,嘴角上翘,身着圆领通肩袈裟,神态慈祥端庄。主佛像两侧各开一小龛,也是尖拱莲花瓣形,各雕一趺坐小像,披巾裹头,微闭双目,若有所思。

  下龛口则为圆拱形,高1.40米、宽1.05米、进深1米。高浮雕(雕刻的图案花纹高凸出底面)有一佛二立菩萨像。主佛像头作高肉髻,面像丰圆,弯眉似月,嘴角微翘,似露笑意,身著褒衣博带式大衣,内着僧祇支,施“禅定手印”,露右足结跏趺坐于方座上。左右二菩萨相对而立,高发髻,亦弯眉秀目,面带微笑,身披帔帛,腰间束带,下着长裙,一手提瓶,一手作施无畏印。东侧菩萨身内侧,有题记文字,但字迹久远漫漶,难以辨认。佛座前雕伏狮一对,狮胸前有毛,成匍匐状对称分列座前。东壁开八小龛,龛内各雕一像,都面向中间主佛。西壁凿11小龛,龛内各雕一像,面向中间主佛,面部已残损模糊,或站或坐,多施禅定印。

  据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程皓推断,盖平山佛龛、佛塔及瘗窟群,当为延续了1400余年的隆兴寺的附属物。据程皓研究,北朝时,掖县是光州的州治和东莱郡郡治,经济文化发达,佛法兴盛,佛教遗迹不在少数,盖平山佛龛造像属于少数保存至今的。

  在莱州城东南的下董家村、普渡口村、盟格庄村等地,也分布着北朝开凿的佛龛造像,其中下董家村佛龛多达12个。

瘗窟塔林一脉相承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留存有山东境内规模最大的瘗窟群。瘗窟,即用于掩埋僧尼或者世俗信徒的骨灰或尸骨的石窟。瘗窟一般容积较小,形无定制,制作比较粗糙。我国境内目前所知最早的瘗窟为西魏大统六年(公元540年)开凿的甘肃天水麦积山东崖第43窟。


  佛教自古印度发萌,其理念传入中国后和中华文化逐渐同化合流。僧侣安葬方式亦是其中一例。在古印度,僧侣圆寂后流行露尸葬,可大致分为林葬、天葬、水葬等。林葬弃尸于树林,供兽食;天葬弃尸于山顶,供鸟食;水葬弃尸于湖海,供鱼食。石窟瘗葬是中国僧人对曝尸林野的一种调和方式,受到中国僧侣的认同。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齐献武王,就是北齐政权的奠基人高欢。他在漳水西设立“疑冢”,而将真正的墓穴采用瘞窟的方式建造,可见当时瘗窟已被许多人接受。

  盖平山的瘗窟,虽年代暂时难以确定,但也应距今久远。由新立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处上山,山脊上随处可见人工斧凿修建瘗窟的痕迹。这些方方正正的石槽,大的长近1.7米,宽约半米,深半米,刚好容纳一位中等身材的僧侣。而在距离盖平山不远的一些山脉崖壁上,也有类似的瘞窟分布。据统计,盖平山上分散着近20处大大小小的佛教瘞窟。而以盖平山为中心,方圆二十余里的范围内,还分布着数量众多的瘞窟。

  随着佛教的发展和流变,火葬逐渐在佛教信徒中流传开来,瘗窟也逐渐被塔林所取代,这在盖平山上也有体现。在盖平山石造像南侧山谷就遗存有一座石塔。石塔是僧侣圆寂后,在埋葬骨灰位置所做标志,一般由石雕莲花座和一些钟或鼓累叠而成。石塔细节处颇有讲究,有“晨钟暮鼓”的差别。早晨以后圆寂的用钟,黄昏以后圆寂的用鼓。这个石塔上半截已毁,仅有一个石鼓留存,所以当地人称它为石鼓。

  据附近村民介绍,历史上盖平山周边曾有一片塔林,规模较大。但随着管理的懈怠和保护意识的滞后,许多石塔的基座,被附近村民用来砌地堰,甚至有些石塔座被运出盖平山,下落不明。程皓认为,盖平山瘗窟,巍然成群,连同附近的佛龛造像,是比较珍贵的北朝佛教遗迹,不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而且对研究佛教在山东境内的传播以及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保存完整意义重大
  因为湮没不闻多年,盖平山摩崖石造像独居与此,少人询问,几乎与世隔绝。至1992年2月,莱州市博物馆在野外调查时才重新发现了此处佛造像。1996年7月,烟台市人民政府将此公布为烟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莱州市博物馆研究员刘国庆认为,遗存的盖平山摩崖石造像,从总体构思看,主从有序,主佛突出,雕刻细腻,余像略简且小。雕刻采用高浮雕、浮雕、阴线刻相结合手法。主佛像(包括菩萨、双狮)高浮雕或圆雕;余龛小像,多浮雕;衣纹背光多阴线刻成。造像比例适中,形象丰满突出,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烟台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北朝佛教摩崖造像。它为研究胶东佛教发展史、佛教对山东沿海社会影响以及当时造像雕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相信更多的珍贵史料会逐步重见天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