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佩!为了红色记忆,莱州伤残老兵七个春秋手写三十万字长篇战争小说
迎着永不散去的风烟,寻觅、拾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在胶东半岛发生过的,那遥远的过去;但是,却是真实存在过,曾给胶东大地带来无限悲痛与感动。走至胶东半岛最西端,莱州(掖县)凤凰山南麓埠口村,村南三岔口时,会看到这里耸立一座威严高大、篆刻着“为国捐躯”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的烈士碑(现移保护区)。在白色如雪大理石的背面。密密麻麻嵌刻下凤凰山区(凤山区)屡次战斗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曾经遍地狼烟的中国大地开始恢复生机,人民生活渐渐趋于稳定和幸福。而有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抱着蜜罐罐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却不知过去那段历史,新的一代正在忘却历史。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兜兜转转,伤残老兵从当年那风华正茂的小伙已成了两鬓斑白的耄耋老人。他,就是长篇小说《瞧咱桃花沟这些年青人》的作者奎和。
几十年的岁月沧桑没有风化和磨平装在心中那红色的印记和棱角。在无数次和一些青少年交流中得知,他们中有人竟然不知道那段刻骨铭心的抗战历史,更不知什么是大参军。更有甚者把大参军和踊跃参军二者混淆一团。生在凤山下,不知凤山区的红色历史。这一切一切促使他立下决心要把发生在身边的红色记忆,努力创作成红色小说以示后人。他的村落就坐落在战争年代以凤凰山命名的凤山区凤凰山麓。
抗日战争中,凤山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与日寇展开了侵略与反侵略,扫荡与反扫荡的殊死斗争。其中青石沟八烈士使人肃然起敬。埠口村王奶奶冒险智救鬼子追杀小八路的故事至今令后人传诵。在那战乱年代,作者的父亲是地下党员,为了红色革命冒着生命危险随时接收组织指示进行地下活动,母亲对此不但没拖后腿,反而常常帮助送情报和掩护党的情报员。在六十年代他的一家曾被称为“革命的一家”。
解放战争时期,为阻击国民党李弥率领的顽八军对胶东半岛纵深大进攻,我胶东军区在半岛西门户,关卡咽喉的莱州(掖县)粉子山、凤凰山布下了强大的阻击阵地。在粉子山我胶东军区新五师、三旅和西海军分区独立团很快进入阵地。
在凤凰山主阵地,布置了西海军分区独立团的一个加强连。在西南方侧阵地魏家东埠,布置了一个排,王亮埠、柳沟南埠阵地的部队战前撤到凤凰山主阵地。李弥所辖103师的307团、308团、309团和配备的一个炮兵营共约5000人向凤凰山侧阵地和主阵地发起进攻。天空飞机盘旋、扫射、轰炸。炮兵无数炮弹向山头倾泻。凤凰山阻击战打得极其惨烈,在坚持近四个钟头后阵地失守。一个加强连的指战员几乎全部牺牲。
敌166师同时向粉子山大举进攻。敌103师撤出凤凰山阵地后随即向粉子山增援。停留在渤海湾的四艘炮艇和陆地炮兵及飞机向粉子山狂轰烂炸,整个粉子山变成一片火海、血海。经过三天三夜的拉锯战、英勇顽强的阻击战,狠狠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为根据地军民大转移和大反攻赢得了宝贵充足的时间。
为把这一红色记忆永远传承,作者以凤山区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参军、互助组)为背景创作的红色长篇战争小说《瞧咱桃花沟这些年青人》,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与帮助下,终于创作完成。
当地新闻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多次的报道与宣传。为创作这部作品老人用了近七年时间,二十多斤稿纸,几百支笔。行程一千多公里,采访无数当事人。炎热的夏天为了不被汗水沾手,桌面上铺了几层报纸和毛巾。严冬为了手不被冻麻,手下垫上几层棉布。这一系列工程的创作实属不易。
老人最大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能将这本小说出版,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了解那段历史,做一点点的贡献。老骥伏枥,感叹!几经风雨,几经磨砺……
正如: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在此,我们向这位不忘历史、铭记英雄,传承红色基因的退伍伤残军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