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莱州论坛

搜索

莱州老故事:抗战初期胶东规模最大的《掖县三支队》2

清风醉 发表于 2021-3-17 15: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烟台

为推动党史文化宣传“飞入寻常百姓家”,市委宣传部编写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读本《红色烽火》,用一个个浴血奋战的历史事件,彰显了莱州英雄先烈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今天,推出第二篇《掖县“三支队”》。


抗战初期,莱州有这样一支抗日武装,它的名字叫“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这是一支人员众多、军容整齐、装备良好、战绩骄人的武装力量,是抗战初期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支抗日队伍,在胶东抗战史中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被列入山东最早发起的十大抗日武装,在山东抗战史中占有重要一席。
微信图片_20210317145200.png

三 支 队 抗 日 除 奸 大 纲

1938年3月,掖县玉皇顶武装起义胜利以后,郑耀南、张加洛等中共掖县县委领导审时度势,决定不失时机地扩大抗日武装,以“民动”为基础成立“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郑耀南任支队长、特支书记,张加洛任政治部主任。不久,向全县人民发布“六条主张”:(1)保卫胶东,保卫家乡,驱逐日寇出境;(2)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自由;(3)彻底实行民主政治,完成地方民选;(4)取消苛捐杂税,改善人民生活;(5)彻底肃清汉奸,没收其财产;(6)动员广大民众参加抗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这些主张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全县迅速掀起“父子兄弟争报名,誓赴战场杀豺狼”的抗日热潮。三支队很快发展到3700多人,且人持一枪,成为胶东乃至全省共产党领导规模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装。4月底,三支队筹建北海银行。由三支队财经委副主任、县政府财政科长郭欣农和三支队财经委副主任、军需处长孙会生负责筹办,郑耀南聘请原青岛中鲁银行经理张玉田任经理。8月,北海银行移交胶东特委,10月,北海币投放市场。5月,张金铭勾结招远、栖霞、莱阳等地的顽杂势力,共三千七八百人的兵力,分四路向掖县发起进攻,企图消灭三支队。三支队在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及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支援配合下,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四路进攻。7月4日,粉碎了国民党右派赵森堂、王文峰等人的叛乱阴谋。8月12日,三支队与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合编,胶东特委和三军机关全部转移到掖县,掖县成了当时胶东抗日的中心。9月18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纵队第五支队,胶东第一次有了八路军正规部队。三支队原部被编为五支队62团和55团(不足编)。此后,这支武装几经整编,成为胶东抗战主力,后在解放战争中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在经历复杂的沿革后,已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31、41集团军等部的组成前身。



“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这支队伍尽管建置仅6个月,但却有着众多建树:它是抗战初期胶东地区党组织创建的最大的一支抗日武装;它正确地贯彻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面抗战思想,团结社会各界层的抗日力量,出色地创建了胶东最早的抗日民主政权;它坚持党领导武装的方针,平息了反革命叛乱,使党始终牢牢掌握对这支武装的领导权;它有效地开展了政治宣传并在群众中树立了崇高威信,为我党的建军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它积极主动地开展了武装斗争和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为我党创建胶东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创办的银行、报社、兵工厂、被服厂,为胶东敌后根据地经济建设和保障我军军需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从民族利益出发,顾全大局,服从合编,为抗战初期胶东抗日武装力量的整合和优化以及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