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沿海多为滩涂,地势低洼。据资料记载,建国后,莱州高出海面2.5-3米潮位的大海潮平均6年发生一次。浪借风势,巨浪翻滚,濒海一带尽成泽国。面对潮害,百姓束手无策,只能望洋兴叹,任其肆虐,给莱州西南沿海百姓造成深重的灾难,治理潮患成为沿海人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建国后,党委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为免除潮害侵袭,除害兴利,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自1956年起在沿海一带建设了一系列的防潮堤:1956年5月11日动工建设过西黑港口防潮堤,总长2000米,保护耕地4000亩;1963年2月建设朱由过西防潮堤,总长12.5公里,保护土地1万余亩;1964年春建设胶莱河防潮堤,总长2300米,保护土地2万余亩。
1975年4月22日开工建设掖县海沧防潮堤工程。建设伊始,成立了“掖县防潮堤工程指挥部”。县委书记亲任工程指挥,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和厂矿企业等部门直接参与,全县27处人民公社组织社员投工建设。在生产力低下、机械化程度不高、经济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掖县人民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发扬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历经三起三落的严峻考验,以拖拉机、马车和人力推车为主要筑堤工具,靠“人海战术”大打人民战争,克服重重困难,千军万马群力筑堤,最多日上工人数达10万之众,工程浩大,场面壮观。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拼搏奋斗,到1980年12月终于在掖县西南部沿海潮间带上筑建起了一条长达40.3公里的防潮大堤。共完成工程量523.5万立方米,投工249万个,总造价1.5亿元。
1999年10月开始至2005年底,历时6年对40公里防潮堤和挡潮闸全线进行高标准除险加固,共动用土石方150.1万方,混凝土1.87万方,总投资8417万元。
防潮堤宛如一弯臂膀,将万顷狂澜挡之于外,把10万亩滩涂揽入一怀。任凭堤外惊涛拍岸,堤内依然无忧无恙。防潮堤是一项宏大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对遏制海潮入侵、防止土地碱化、汛期泄洪排涝,调控河水入海,提高淡水水位、逼迫已入侵的海水倒退以及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现已形成“业依堤兴、堤凭业存、唇齿相依、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具有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综合效益,因此被称为“经济堤”、“幸福堤”,是沿海人民的“生命线”,是抵御风暴潮的“海上长城”,同时又是潜在的旅游胜地。被誉为“山东第一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