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校外培训
致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在广大家长的配合支持下,我市积极推进学科类机构压减、预收费资金监管、规范培训行为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市学科类机构已全部清零,80家机构已统一纳入监管平台,接受资金监管。寒假即将来临,希望广大家长继续支持“双减”工作,树立正确教育观念,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确需参加校外培训的,请谨记:
一、证照要齐全
有培训需求的家长,应选择合法校外培训机构。要从市教体局公布的“白名单”中选取(附后),尤其注意不要选择以教育咨询、文化传播、托管等名义违规开展培训的“地下”违规机构。自觉抵制“证照不全”和“无证无照”的违规机构。现场报名时要注意查看培训机构公示的有效期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培训机构开设的培训项目不能超出办学许可证核定的办学内容。
二、教师有资质
报名时,家长应注意查看培训机构的公示栏,通过看任课教师的姓名、照片、任教班次及教师资格证,看其从业人员是否具有相应资质。从事培训的教师原则上应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证书,从事非学科培训的须具备相应职业(专业)能力证明,严禁在职教师进行有偿补课。
三、收费有标准
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一次性缴费时间跨度不要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续费不早于新课开始前1个月或剩余20课时。家长交费应交到该机构经市教体局备案的预收费资金监管账户,不要账外缴费,也不要轻信机构的促销手段,避免财产损失。目前市教体局已与农业银行、兴业银行签订协议,全市合规培训机构均已在签约银行开设预收费资金监管专用账户,未来家长须通过专用通道缴费,费用直达专用账户,授课完成并经家长确认同意,监管银行才将相应资金拨付至培训机构结算账户,真正实现“消拨同步”“一课一消”,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另外,要注意向培训机构索取正规发票,发票内容应按照实际购买的课程情况如实开具,不要接受与实际交易内容不符的发票,不要以收款收据等“白条”替代收付款凭证。收费项目和标准可查看培训机构的收费公示。
四、合同要签订
参加培训前,家长应与校外培训机构依法签订《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对合同中的培训服务、培训收费、培训退费、违约责任、争议处理、补充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条款,要逐项认真审查,尤其要注意培训机构提供的格式合同中是否存在“霸王条款”,以防上当受骗。如果发现合同违法或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五、培训有禁区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开展培训。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请积极监督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坚决抵制、踊跃举报,努力创设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六、安全须确保
家长一要查看培训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二要看培训机构环境是否安全。要选择场地宽敞、房屋结构安全、消防通道畅通、安保人员和监控设施配备齐全等安全保障条件好的培训机构;三要防范培训机构宣传动员一次性交纳收费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者超过60学时费用的行为,若遇到以折扣、赠送等促销手段怂恿家长经专用账户以外途径缴费或续费的,请家长朋友们要高度警惕,防范资金风险。
七、维权要理性
如果与培训机构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要尽可能收集齐所有证据,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通过与培训机构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解决消费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家长朋友们,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牵动着你们的心,也是我们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追求。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更好更优的环境而努力!祝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违规培训举报电话:2212938、2212702。
莱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2021年12月29日
来源:莱州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