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车宝马红尘滚,不抵胡琴弦上音。唱京剧,别的乐器可以没有,但唯独不能没有京胡。
京胡在古时被称为胡琴,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不论是京剧爱好者还是对京剧不算了解的人似乎都不算陌生。而咱莱州就有这么一位专门制作京胡的手艺人。他制作的京胡无论从选材还是技艺都小有名气,他就是土山镇李家村的马丙业。
自学制琴 20多年守望“弦外之音”
“在我们村戏曲爱好者众多,可以说吹拉弹唱无所不通,从小我就耳濡目染,没事的时候也会上台过一把戏瘾,慢慢就注意到了演奏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京胡,还萌生了自己制作京胡的想法。”聊起京胡制作,马丙业便打开了话匣子……
京胡除了琴轴、担子、音筒、弓子和琴弦,没有特别神秘的部件,但手工制作起来,那是相当地讲究,是纯技术活。一把高品质的京胡,是由众多的细节和讲究组合起来的,毫厘之差就会导致之前的准备付之东流,而这是外行人所看不到的。
马丙业通过一些老胡琴,把每一个筒子杆子拆开,然后琢磨每一个步骤是怎么干成的,终于摸索着制出了第一把京胡。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的成功,马丙业便开始马不停蹄地制作京胡,并很快掌握了京胡的制作程序,他还拿给琴友们试音,得到的反馈非常好。
精益求精 坚持手工制琴乐此不疲
“传统京胡好就好在这蛇皮上。”在工作室的墙壁上是一整面架子,上面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各种工具,马丙业现场蒙起了蛇皮。“这是最考验手艺的一步,不能轻易示人,从蛇皮的选择到‘蒙’的松紧程度都有讲究。”马丙业说。
给京胡杆打眼也是极讲究的一个环节。如今,马丙业仍坚持用烧红的铁钎子在竹制成熟的京胡杆上烫眼,为安装琴筒、琴轴预留空间。马丙业说,用这种方式打眼后,铁钎子和竹子的接触部位会形成一层炭状物,这对京胡的发音有微妙的影响。
马丙业每做一把京胡,除了追求音色上的完美外,还极注重细节,有时候白天做好了琴,晚上睡觉还在回想,“哪个地方可以改一下”,想到了立马爬起来修改。二十几年来,马丙业的京胡坚持手工制作。
另外,当一把新的京胡做好后,马丙业总是自己先拉上一段时间,让京胡各部位之间的磨合达到最佳状态,并在这个过程中反复调试,直到京胡的音质饱满洪亮,音色圆润清脆。
坚守品质 “匠心”传承文化精粹
手工制作京胡,因其工艺复杂,制作者不仅要会木艺,还要懂音律,近年来,各地纯手工制作京胡的技艺濒临失传,而京胡采用全手工制作,它的优秀更多的是取决于制作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与灵感,以及对艺术的感悟,巧妙利用声学原理,通过合理的搭配,发挥材料的自身属性。
除此之外,制琴过程不但枯燥,而且很容易受伤。记者观察到,马丙业的手上布满伤口,这些都是制琴留下的伤痛,那双因长年累月和竹木打交道而变得粗糙的双手,无声地诉说着一把好的京胡背后的艰辛。
“木材太结实、太硬,需要用力才能穿透,一不小心就会在手上留下伤口。”马丙业说,做琴需要感觉,如果戴手套就会失去那种感觉,做出来的琴就失了灵性。
做了这么多年琴,马丙业坦言,京胡的技艺无尽无休,看似简单,但是要想琢磨透,还要下功夫。最吃本事的是打轴孔和做琴的角度。打轴孔,讲究严丝合缝、转动自如、锁口紧密;做角度,就是筒子和担子的角度,要大于90度,两者都要选5年以上竹龄的竹子,担子和筒子要密而不紧、抽取自如,二者发声的声调比例要协调,并与皮子的发声共振共鸣。
做出一把音色上乘的好琴,不仅定制人高兴,自己也能兴奋好一阵子,一根竹子,一个竹筒,最简单的天然材料组合,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华美音乐。
“做了大半辈子,已经对制琴有了深厚的感情,如果真不做了还惦记。”做乐器是个苦差事,但马丙业固执地坚守着内心的宁静,凭着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匠心,创新传统技艺,传承了工匠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