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人人有责 (药王庙抢救性保护纪实)
2022年4月26日,莱州市博物馆在经过数日的调研、规划和多方协调后,在各级文物主管部门的鼎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下,在众多社会爱心人士及民众的接力帮助下,胶东目前唯一一座以传统规制存世的药王庙建筑遗迹,得以顺利启动抢救保护维修。这次维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在尊重历史规制前提下,恢复原貌,还原历史,为民众对中华传统医药的传承及信仰保留一个平台;为打造一处颂扬缅怀先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基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点传统印记。
同时,借助莱州市委市政府“1343”全域旅游规划,尝试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药王庙保护维修前资料照(正面)
埠上村这座重要的药王庙文物遗存,它虽然面积不大,规模有限。但其存在价值可以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
药王庙抢救性维修保护中(背面)
埠上药王庙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榫卯结构的实物体现。它历经数百年、在多次大地震中屹立不倒,得益于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其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
药王庙局部结构
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枋、蜀柱、攀间、搭牵、梁、檩、椽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
诸如此类,大到建筑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古建筑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博学和匠心。
埠上药王庙是民间向往平安健康,驱疫除灾美好愿望,对中华传统中医的信奉敬畏,对历代为民救死驱疫药王的敬奉崇拜,真情意切的形式体现。
埠上药王庙还是一座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抛洒青春热血革命烈士们的英灵纪念堂。
据王延波 80岁、李荣奎 89岁、李官林 78岁、李春光 93岁等几位老人回忆讲述(资料来源:莱州烈士陵园):这座药王庙,在二十世纪中期,曾被朱桥公社改建为纪念堂(纪念英烈)。
七十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埠上村这片热土上曾留下过一段令后人敬仰和骄傲的往事。
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七年,埠上村共有四十名热血青年参军,在午城区参军人数是最多的。临行前的队伍意气风发,人人骑着高头大马,每个大马头上都带着大红花,村里的骡马不够了,邻近的大王村和高家村都来援助,把各村的骡马送过来,浩浩荡荡支援前线。埠上村的新战士们,在还未参加训练的情况下,直接投身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奋勇杀敌。战士们参军后,奔赴各地战场,积极作战,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甘洒热血,许多战士英勇牺牲,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为了纪念这些英烈,埠上村管委,把清朝时建起的药王庙,在1958年,正式改为烈士灵堂,供奉烈士牌位,缅怀英烈。烈士灵堂坐北朝南,南邻大街,东西与现代平房相接。台基砖砌,砖木结构,中央设门洞,左右各有一明窗。屋顶为单檐硬山顶,布灰屋面,灰脊筒瓦覆盖,脊设吻兽,山墙两侧墀头饰雕花。檐柱为圆木柱,素平础,柱上施额枋,枋上无斗栱,五架梁置于额枋之上,伸出柱头,梁头抹斜。梁上承挑枋、檩,撑起屋檐。梁架为五檩中柱式,前双步梁和后双步梁插于中柱,梁枋间施油彩画。灵堂内部墙皮脱落,北墙原有“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东西山墙留有建国初纪念题记。灵堂内现存烈士牌位14块,木质,墨笔书写,均为埠上村牺牲烈士。
据莱州市烈士陵园英烈名录考证,埠上村牺牲烈士名单如下:
李梦古,男,生于1922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6年参加革命,1947年12月于胶东军区西海独立团战士,潍县寒亭战斗牺牲。
李英超,男,生于1931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6年12月参加革命,于胶东军区西海新兵营,战士, 1948年失踪, 1958年追烈。
李炳均,男,生于1916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于华野十三纵三十八师一一二团,班长,1947年10月,莱阳夏格庄战斗 ,上疃牺牲。
李宝深,男,生于1926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4年8月参加革命,于掖县五区中队,1946年6月失踪,1958年7月追烈。
李丰章,男,生于1926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6年参加革命,于华野十三纵三十八师一一二团战士,1948年寿光县战斗,王家村北牺牲。
李国泰,男,生于1923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4年12月参加革命,于掖县独立营战士 ,1948年失踪 ,1958年追烈。
李恩培,男,生于1897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于掖县埠上民兵自卫团 ,民兵 ,1942年五月烟潍路战斗牺牲,本村 1950年政府批烈。
李炳坤,男,生于1921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9参加革命,于志愿军二十七军特务团 班长,1951年朝鲜牺牲。
李玉奎,男,生于1917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6年12月参加革命,1947年六月入党,于华野十三纵三十八师一一二团二营 排长, 1948年7月兖州城牺牲。
李书生,男,生于1927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7年7月参加革命,于华野九纵二十六师七十七团 战士 ,1948年4月潍县战役 潍县牺牲。
李英俊,男,生于1926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4年12月,于掖县五区五中队 战士,失踪 1958年7月追烈 。
李世庆,男,生于1923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6年参加革命,于胶东军区新六师十六团 战士,1947年12月潍县寒亭战斗 寒亭牺牲。
李清华,男,生于1926年,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5年2月参加革命 ,于华野九纵二十五师七十四团 战士,1947年9月失踪,1958年7月追烈。
李德秀,男 ,生于1930年 ,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 1946年4月参加革命,于华野十三纵 战士,1948年失踪,1958年7月追烈。
李锡珍,男,生于1922年 ,山东掖县朱桥公社埠上大队,1946年6月参加革命,于胶东军区北海独立团 战士,荣立三等功一次,1948年失踪 ,1958年7月追烈。
部分烈士英名牌
缅怀颂扬烈士题字
药王庙所在的埠上村,根据《莱州市地名志》的记载“明洪武二年,李姓由四川成都府枣阳李家迁此立村,因位于可门附近的土埠上而得名可门埠上,后简称埠上”。该村兴盛时有四百余户人家,是一个较大的村落。药王庙旧址就在村里的大街上,古朴的建筑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仍能保存了下来,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古代,药王庙是很常见的建筑,其供奉的都是历史上与中华医药有关的名人。通常而言,大的药王庙中都有“三皇殿”,供奉的是伏羲、神农氏和黄帝这上古三圣。然后再供奉扁鹊、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等名医。在不同地区,药王庙的规模和供奉人物不尽相同,但都深受地方民众的敬奉和朝拜。《保德州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九年、四十年,疫厉甚行,大人小儿多患疹……知州胡楠设局延医,施‘人参败毒散’,及‘二圣救苦丹’,全活者甚众。建药王庙礼祀之.....。
埠上村这座药王庙所供主奉为药师。左奉药王孙思邈,右奉神医张仲景。孙思邈(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人,唐代医药学家, 隋开皇元年至唐永淳元年人,寿考141岁,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自幼好学早年成名,继隋唐两代名医,屡入宫廷治病,普为贫民施药,慈悯济世,广为贫苦百姓解除疾病痛苦,辞官入世。传说曾一支神针巧治龙王喉哽,几叶花草敷愈华南烈虎。生平精集良方汇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称千金方之医学宝典。医术精湛功德浩大人神敬仰,受到唐王李世民敕封。
神医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人。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民众的重视。
由于殿内原有的建筑布局大部分都未改变,外观及框架还相对完好,且在房梁、墙壁等处,还依稀可以看到古代的雕饰和图画,虽然不太清晰,但也可感觉出精美。但由于古建筑严重漏雨,且后墙多部坍塌。加之社会关注度持续高涨。做为基层文博人深受鼓舞,也深感保护文物责任重大,深知党中央对文物保护的讲话精神,意义重大。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保护和传承的现状深感责任紧迫。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的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文物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目前,在胶东半岛的范围内,保留下来的药王庙遗迹凤毛麟角。而埠上村有这样一座,且具红色基因的古建筑,也是很难得了,值得好好保护。为此,我们积极呼吁,携手社会力量付诸了行动,期望这座见证岁月沧桑的历史遗迹,能赓续红色基因,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护佑好华夏民众,驱疫除灾,国泰民安。
局部彩绘
► 局部细节
► 修复后局部
药王庙抢救性保护维修后(正面) 内容来源:莱州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