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莱州论坛

搜索

涨知识!莱州人常说的这几个词,竟然是这样来的!

复兴汉业 发表于 2022-11-30 16: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烟台
星儿密,日头贵;星儿纰,晒死鸡
作者:婴里
我国古代根据天象特点预测天气的谚语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数量可观,其中不少至今还在胶东方言中流传。如“八月十五涝了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朝红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月亮戴风圈儿(月晕),连刮两三天儿”;“月亮烤火儿(月色朦胧暗红),下一小钵儿”;“天黄有雨,地黄有风”等等。家乡莱州有一则较为生疏的天气预测谚语,而且其中还包含一个不常用的“纰”字,这就是:“星儿密,日头贵;星儿纰,晒死鸡。”

这谚语前两句的意思不言自明,是说头一天晚上如果天空中星星密集,就预示着第二天有下雨的大概率,所以“日头”自然就“贵了。”这个意思在别的方言里也有说成“星星密,雨滴滴”的,着眼点不同而已。其实,这预测还真是有现代科学依据的:夜晚星星密集不明亮,这是由空中存在稀薄的水汽而造成的,所以,第二天就很有可能“雨滴滴”。后两句从前后相对的文字特点来看,不难理解“纰”是“密”的反义词,就是“稀疏”的意思。夜晚星星稀疏,第二天就是艳阳高照,于是就“晒死鸡”。当然,晒死鸭、晒死鹅都无不可,只是为了押韵就“晒死鸡”了。

现在就重点说说表“稀疏”义的“纰”字。《说文解字》还未见“纰”字,到宋代的《广韵》里就有了“纰”,读音是“匹夷切”,正是今天的读音pī。“纰”的形旁是“糸(mì,丝线)”,其本义是“丝织物稀疏”,在古籍中多有用例。如元·赵明道《夜行船·寄香罗帕》套曲:“幅尺阔全无半缕纰,密实十分奈(同“耐”)洗。”今胶东方言中还保留了“纰”字本义的用法。如说:“这块布纰得和蚊帐布差不多”。由“丝织物稀疏”引申而指其他事物的稀疏。如说“这片谷苗出得不好,太纰了”;“这孩子营养不良,你看这头发又黄又纰。”在莱州方言则又衍生出“纰拉”和“纰纰拉拉”等带有词尾的口语词。如“坐得太纰拉了,大伙儿往一块凑凑吧”;“这个总结你也不用较真儿,就纰纰拉拉地写两页行了”;“小雨儿纰纰拉拉地下着”等等。在莱州方言,还有“纰缝”一词,常指发面因时间过长而在面团表层出现裂纹的现象。如说:“我出去买了点咸盐,回来一看,饽饽都饧(xǐng)纰缝了。”再用来戏称人过于肥胖皮肤产生细密纹路,如说:“看你都胖纰缝了!”“纰”的稀疏义在唐宋时代还在一些双音词里保留着。如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单州成武县织薄缣(jiān),修广合于官度,而重才百铢,望之者如雾著,故浣之亦不纰疏。”这“纰疏”就是指“布帛经纬松散”。又如,《元典章·工部一·缎匹》:“小民不畏公法,恣意货纰薄……欺谩买主,诱骗愚人。”“纰薄”是指布帛之类丝缕稀疏,质地单薄。

至于现代辞书里给“纰”的解释“布帛丝缕等破坏散开”,这应是“纰“的引申义,在莱州方言里该义常用“绺”表示。如说“他的衣服袖子都磨绺了”。“绺”本是“丝线”,当因为布匹磨损厉害,看起来相近好似几根丝缕一般而称。因为稀疏而容易遗漏,于是”纰“用到了布帛之外的抽象事物,便有了”纰漏“一词,表示人的错误疏失。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和宋人孔平仲《续世说》两书,都有《纰漏》篇,专记谬误不合之事。清·钱谦益《读杜小笺上·送高三十五书记》:“刘辰翁云:‘崆峒,犹言一大地也。’纰漏至此,稍知《兔园册》者不为,而世犹宗之,何也?”古籍中还有和“纰漏”意思相近的“纰戾”(指错讹;不合情理)、“纰越”(指错失)、“纰乱”(指错乱)和“纰僻”(指错误)等等,至今已淡出历史舞台。

最后来说说该谚语的读音问题。这两句谚语若按照普通话语音读,前一句并不押韵,这与后句的押韵形式并不统一。其实,按照莱州方言来读,“星儿密,日头贵”也大致是押韵的。因为“密”字在莱州方言中有“mei”的读音,声调分为三声和四声两种。前者如“这块地里的麦子苗肥料足,长得真密(měi)”。后者如“这小雨还下得越来越密(mèi)实了。”因“měi”与“guǐ”韵母读音相近,所以方言中就用来押韵。

茇    蒂作者:婴里
胶东方言里有个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生僻词语,其读音按莱州方言读“bǒdài”。如:“队长说,今天都去南坡刨bǒdài。”“这片谷子地里的bǒdài还竖在那里。”常说的还有“胡黍bǒdài”、“苞米bǒdài”、“草bǒdài”等等。今见《乳山市志·方言》收“茇蒂”一词,解释为:“玉米、谷子等收割后留在地里的根。”按乳山方言今读为“bǔdài”,与莱州方言读音近似。

“茇”字在《广韵》里注音为“蒲拨切”,即今音bá。《说文·艸部》:“茇,草根也。从艸,犮(bá)声。春草根枯引之而发土为拨,故谓之茇。”许慎说的是“茇”的本义,即“草根”,后来它就引申指草木的根,更多用于指一些根系发达的庄稼的根了。《淮南子·坠形训》:“凡根茇草者,生于庶草……凡浮生不根茇者,生于浮萍。”这里“根”和“茇”是同义词连用,都是指草根。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瓜》:“(瓜)熟,劁(qiāo)刈取穗,欲令茇长。”石声汉注:“茇,禾本科作物残留在地里的‘茬’。”“茬”也指收割后留在地里的根茎,不过,更侧重于指残留根茎的地上部分,如“麦茬子”、“豆茬子”,它们都不称为“麦茇蒂”、“豆茇蒂”。若把麦茬连根刨出,也只说是“麦根子”。而豆茬连根拔起后,在胶东一带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豆根(棍)儿”,虽然很小,但在柴火匮乏的年代,也还是可以积少成多,聊胜于无的。莱州民间有歇后语说:“抽大烟,拔豆根(棍)儿——一码是一码”,用以比喻同一个人可以面对荣华富贵和穷困潦倒两种人生,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故事缘起一浪荡公子有钱时抽大烟,败落时不得不到地里和穷人一样拔豆棍儿烧火做饭(参见孙景璞《岁月留痕》)。可见,“茬”与“茇”还是有差别的。“根茇”后来不仅指草根,扩大范围还可指木本植物的根。如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如流水之必自源泉,卉木之茁于根茇。”有时,“茇”也特指植物地上突出的根部,如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予尝使北,至幽蓟,见路旁生蓟,茇甚大。”“蓟”为草本植物,这里的“茇”应指裸露于地上的根部。

至于“蒂”,我们并不陌生,“瓜熟蒂落”、“根深蒂固”都是常用的成语。不过,它本来是作“蔕”的,“蒂”是后来产生的俗字。《说文·艸部》:“蔕,瓜当也。从艸,帶声。”“瓜当”即“瓜蒂”,现代口语或称为“蒂把儿”。如“黄瓜蒂把儿”。“蒂”引申也指花、果等跟枝、茎相连的部分,如“并蒂莲”等。再引申就指一些东西的尾端,如“烟蒂”。然而我们不熟知的是,“蒂”还有“dài”的读音,其义正与“茇”相同。《集韵》:“蒂,当蓋切(今音dài)。草木根也。”由此我们知道,现在胶东方言“茇蒂”的“蒂”正是此音此义,原汁原味地把古语保存了下来。

话说回来,“茇”音“bá”,而上举莱州、乳山方言皆不读“bá”,这应是方言语音转变的缘故。拿莱州方言来说,“ba”与“bo”音相转换的例子并不少见。如“胳膊”普通话读“gēbo”,而莱州方言读“gēba”;“剥花生”、“剥大蒜”的“剥”莱州方言也和普通话读音不同,均读“bā”。不用说,乳山方言“茇”读“bǔ”也当为音转。

因此说来,《乳山县志》以“茇蒂”二字为该词语设立条目,正是用了其本字。


溲  面作者:婴里
莱州方言把“和面及揉面”统称为“sōu面”,考之于古籍,“sōu”本字当为“溲”。
唐代孙愐的《唐韵》:“溲,水溲面。”《太平广记》第四册第一百六十五卷:“夏侯处信”条注:“唐夏侯处信为荆州长史,有宾过之,处信命仆作食,仆附耳语曰:‘溲几许面?’信曰:‘两人二升即可矣。’仆入,久不出,宾以事告去。信遽呼仆,仆曰:‘已溲讫。’”这里且不说夏侯氏因手慢的仆人而在宾客面前丢了面子的事儿,但就“溲”字而言,文中前一“溲”字指“和面”,后一“溲”字指“揉面”,这与上述莱州方言里的“溲面”义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和面”和“揉面”本是连贯的两个步骤,所以“溲面”可以分指,也可以合指。因为“溲面”从古到今都是日常的家务劳作,所以古籍中这个意思的“溲”也不少见,像唐代诗文中就屡见用例。如皮日休《客琼州杨舍人》:“清斋净溲桄榔(guāng láng)面,远信闲封豆蔻花。”诗中“桄榔面”即今天说的“桄榔粉”,是我国广西一带的传统特产。它采用桂西南深山丛中特有的桄榔树加工制作而成,属森林营养食品中的珍品。《本草纲目》等古书就有记载:“桄榔粉味甘平,无毒,作饼炙食腴美,令人不饥,补益羸损,腰脚无力,久食轻身辟谷。”可见古人早已熟知桄榔粉的味美及其保健作用了。

“溲面”属于汉语词汇里的离合词,即二字之间可插入其他成分。如莱州方言可说“你先等等,我去溲点儿面咱们就走”,“这些人吃饺子,溲两瓢面就够了”,“今天我溲了一早晨面”,“溲完了面,得饧(xíng)一会儿”等等。根据反复揉搓碾压的动作特点,“溲面”的“溲”在莱州方言中还引申出了“整治”、“教训”等义,多用于上对下。如家长对孩子表现不满,就说“看你考这点分儿,等我不溲你!”“你再这么不知好歹,快挨溲了。”

当然不独莱州,胶东方言里“溲面”现在仍为日常口语用词,而且其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揉面”。不过在读音上,各地或有变化,如有的地方把平舌音的“溲”发成卷舌音,读成“shou面”,记音便写成“守面”、“受面”等不同形式;有的则把声调变为去声等等。

“溲”在现代字典辞书里唯一的义项是“排泄大小便,特指排泄小便”(《新华字典》)汉语里有个用到“溲”字的成语牛溲马勃,也可说成马勃牛溲。其中“牛溲”是车前草的别称,“马勃”是生于湿地及朽木上的菌类。这两种东西均可入药。所以“牛溲马勃”是用来比喻虽然微贱但是有用的东西。清人李渔《闲情偶记·居室·房屋》:“收牛溲马勃入药笼,用之得宜,其价值反在参(shēn)苓之上。”作为一个书面语词汇,“溲”字的使用频率是很低的。所以,为了方言词“溲面”的应用便利,现代辞书在“溲”字条也应当列出“和面;揉面”的义项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