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市民们,近期,莱州地区春日里的特色小海鲜——“海瓜子”,凭借其别具一格的风味与极致的鲜美,在市场中迅速走红,尽管售价高达每斤60元,却依然激发了广大市民的购买热情。
小编走访了多家海鲜市场,发现不少摊位都将这珍贵的海瓜子置于显眼之处,众多市民正聚精会神地进行挑选。正在选购的市民王女士分享道:“海瓜子的肉质极为细腻,味道异常鲜美,无论是辣炒还是精心熬汤,都能让人回味无穷。”尽管价格不菲,但他仍决定尝试购买一些,只为品尝这难得的美味。
据悉,“海瓜子”的学名为“寻氏肌蛤”,是一种体态小巧的贝类海鲜,因其形状与南瓜子相似而得名。海瓜子对生长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主要栖息于我国东南沿海区域,近年来也在莱州海域有所发现。然而,由于其产量有限且捕捞作业颇具挑战性,导致其市场价格居高不下。
之前小编在莱州三山岛码头拍摄过海瓜子上岸的场景,全都是人工分拣,非常费时费力。
海瓜子
全都是工人们从一堆蛤蜊皮里面
一个一个捡出来的
成品如下图
往常年,天气热了以后,海瓜子的价格会有所下降。在莱州,还有不少海瓜子是从大连运输而来,便宜的时候能卖到10元左右一斤。
辣炒海瓜子是莱州人喜欢的吃法,海瓜子炒熟了,一个个伸着小舌头,轻轻一咬,肉就拖出来了。
一起看看网友分享的辣炒海瓜子做法。来源:抖音@郑记农家海鲜城
上海于先生点了一单外卖其中一道名为“香辣海瓜子”的餐品配图却像是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织纹螺
随后,于先生将情况向上海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北外滩市场监管所举报投诉。监管部对此举报投诉件进行立案调查,涉事门店也将这道菜品下架。
不少莱州网友发出疑问,图片中的麻辣海瓜子自己也食用过,为什么没有出现中毒症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蔡友琼介绍,我国地大物博,海岸线较长,各地方言甚多,“海瓜子”指称有所不同。在山东,“海瓜子”就是指纵肋织纹螺;在福建广东,“海瓜子”指的是寻氏肌蛤,而在江浙沪一带,“海瓜子”指的是彩虹明樱蛤。(注:各地“海瓜子”指的是不同种类的海螺,有些是无毒品种)
蔡友琼介绍,织纹螺的毒性与其生活环境有关,但目前国家层面并未明确哪些品种或区域的织纹螺有毒。
据大连疾控发布,由于南北水质有差别,大连本地的海瓜子没有毒素,食用没什么问题。但是要谨慎购买外地赤潮期间流入本地的织纹螺。织纹螺
俗称海蛳螺、麦螺或白螺,形似圆锥体,大小与指甲盖相仿,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或泥沙底部,当下正是其生产旺季。它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大连本地海域也有织纹螺,俗称的“海撒子”,当下市场有售,由于南北水质有别,大连本地的基本没有毒素,食用没什么问题。但是谨慎购买外地赤潮期间流入大连的织纹螺。
莱州很多“海瓜子”就是从大连运过来的
什么是织纹螺?如何识别?毒性有多大?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或白螺,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它的外形特征表现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小。
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表面图案看起来就像织布,螺口处呈白色,肉体为淡黄色,一般生活在近海礁石附近和泥沙底。
织纹螺是有毒生物,毒性比砒霜还要高百倍。毒性较强的织纹螺,每克螺肉的毒力可以达到上百个鼠单位,也就是说,成年人约食用10g这样的螺肉就会出现一般的中毒症状,约食用50g至100g就能引起死亡。中毒症状误食织纹螺中毒的患者,早期表现为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
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
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南方多地曾发警示
勿食织纹螺
在此提醒莱州的小伙伴食用时一定要谨慎辨别一旦出现中毒症状,立刻就医!转发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