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港路街道朱旺村依托现代渔业示范园探索转型路径 “海马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北纬37度的莱州湾畔,夏日的海风裹挟着咸涩气息掠过面颊。在城港路街道朱旺村现代渔业示范园的养殖大棚内,48岁的辽宁大连人祁锦成正俯身观察池子里游动的海马。这些身形纤细、头部如马的海洋生物,正见证着一位水产养殖从业者的产业转型之路,也为千年渔村的海洋经济注入新活力。
一个水产人的“海马情结”
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连人,祁锦成从早年养殖鱼虾贝的“传统选手”,到如今专注海马养殖的“跨界先锋”,他的转型源自2018年的一次偶然相遇。
“2018年,我在大连第一次看到海马,就觉得这种生物太神奇了。”回忆起初次接触海马的场景,祁锦成的眼神里仍有光亮。 他发现,国内海马养殖尚属小众领域,而野生海马因过度捕捞资源锐减,人工养殖市场前景广阔。于是,他开始系统学习海马繁育技术,从饵料配比到水质调控,从幼苗培育到成鱼养殖,每个环节都亲自钻研。2023年,带着对海洋经济的新思考,他跨越渤海海峡,将创业的第二站选在了朱旺村。
立足资源优势 探索转型路径
祁锦成的选择,与朱旺村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这个拥有7华里海岸线、2000多户人家的莱州第二大村,至今保留着“耕海牧渔”的传统。但随着海洋资源衰退和产业升级需求,朱旺村正依托现代渔业示范园探索转型路径。
2023年8月,祁锦成租赁的6个海水养殖大棚正式投用,其中4个棚首批入驻了12万尾澳大利亚膨腹海马种苗。在养殖大棚内,透明的池子里,幼小的海马苗如柳叶般漂浮,稍大的个体已呈现出独特的“马头蛇尾”形态。“海马生长速度很快,幼苗期每天能长0.1—0.2厘米。”祁锦成介绍,从2厘米的幼苗到12克的成鱼,只需8个月时间。这些被誉为“海洋人参”的生物,寿命仅有3—4年,却在性成熟后展现出强大的繁殖能力———11个月大的海马即可产卵,而且海马属于“宠妻狂魔”,因为是海马爸爸负责“生孩子”“坐月子”,所以海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由雄性生育后代的动物。
精细化养殖 规模化生产
海马养殖的高附加值,源于其严苛的生长条件。“它们是‘挑剔的食客’,也是‘敏感的水质监测员’。”祁锦成指着养殖池解释,海马在幼马阶段依赖丰年虾幼虫,亚成体需投喂桡足类,成年则以糠虾为主食,整个生长周期必须保证饵料新鲜度。为此,园区专门配套了饵料培育池,实现活饵的稳定供应。
水质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养殖池采用循环水系统,每日需进行池底清洁,共有7名工人负责78个池子的维护,确保溶解氧、盐度、pH值等指标稳定。“海马对氨氮非常敏感,稍有污染就会生病。”祁锦成透露,为了防控病害,养殖区坚持“预防为主”,通过益生菌调节水体生态,避免使用化学药物。这种精细化养殖模式,使得首批成鱼存活率超过90%,为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延伸产业链条 赋能海洋经济发展
在加工车间,刚捕捞的海马正在网架上自然风干。祁锦成拿起一尾7克左右的成年海马介绍:“这个规格属于‘黄金尺寸’,既符合药用标准,又适合滋补品市场。”盛产期的养殖棚每天可收获70—80公斤海马,预计年销量达1000公斤,销售额突破400万元。这样的经济效益,让传统养殖户眼界大开。
“过去养虾每亩收益几万元,现在海马养殖棚年产值可达百万元。”城港路街道朱旺村党委副书记杨景洲表示,祁锦成的项目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推动了全村渔业向集约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目前,村里正计划建设高附加值产品深加工中心,联合开发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暮色降临,养殖棚内的灯光次第亮起,照映着池中穿梭的海马。这些来自深海的精灵,不仅是祁锦成个人创业的转折点,更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海洋经济转型的缩影。在莱州湾的潮起潮落间,一个关于海洋、科技与乡村振兴的新故事,正在北纬37度的海岸线上徐徐展开。来源:莱州融媒APP,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