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莱州 题记 临近年关的一个周末,我骑着自行车外出写生。 莱州冬天的村落模样都是一样的,青紫的一堆蜷缩在地平线上,与灰暗的苹果林挤在一起。削瘦的白杨稀落的插在它们中间,已经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只是喜鹊筑巢的架子。东北风夹杂着飘忽的吕剧灌进我一侧的耳朵,又冷又痛。 我的写生经常演变成一种漫无目的的流浪。在对陌生村落的自由访问中,我似这个世界的局外人,窥察历史遗痕,领略人情世故。
题目:即将消失的村庄 时间:上世纪90年代末 地点:金城镇盖垫于家 名字告诉我们,这个村子只有锅盖那么大。虽然它孤零零的一撮顽强的屹立在那里,但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它的主权已经归属了一路之隔的马塘村。在开放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即将消失的村庄。曾经的麦陇朝雊,炊烟袅袅,都随时间消散。
题目:白云庵秋色 时间:约2006年 地点:大基山白云庵 值守白云庵的陈道长淳朴而腼腆。干瘦的面庞,蓄几根疏朗的黄须。他是河南人,和我一样有过井下劳作的经历。有一次,他怯生生的问我能不能帮他画一幅观音像。这虔诚而庄严的请求,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缘分和殊荣。我恭敬地应承下来。回到家后搜资料、拷贝、描摹、勾线、润色,又找来一个铝合金框装裱起来专程为他送去。道长感动的手足无措,非要留下我吃斋饭。 时隔数载。去年五一陪家人去大基山,重游白云庵。陈师傅早已经不知造访何方圣山去了,而那副观音大士像依旧供奉在大殿内。
题目:2013年的雨季 时间:2013年夏 地点:金城镇境内304省道与朱桥河交汇处 还记得2013年的雨季么?60年一遇的强降雨把胶东小城变成了水乡泽国。这画面上的波光粼粼如今是一片绿油油的小麦。沧海桑田,可见一斑。
题目:老一中的五月 时间:2014年5月 地点:莱州市一中巷 这是老一中五月的一个下午。从车水马龙的文昌南路往这条巷子里一拐,在高大的白杨树的屏蔽下,闹市的嘈杂迅速归为平静。浓荫庇护下的校园里,莘莘学子正在为一个月后的高考潜心苦读。这一排钻天杨见证了多少莱州儿女长大成才,走出莱州,走向更加宽广的人生舞台。 校园里大路两旁/有一排年轻的白杨/早晨你披着彩霞/傍晚你吻着夕阳/啊年轻的白杨/汲取着大地的营养/啊 年轻的白杨/树叶沙沙响/你好像对我讲/要珍惜春光珍惜春光
题目:铁路旁的麦田 时间: 2014年6月 地点:大莱龙铁路朱桥镇埠上村段 麦熟时节在铁路旁找到一个制高点。写生过程中常有列车迎面扑来,呼啸而过。 一位老者曾经望着这里无垠的良田发出由衷的感慨:“好呀,一马平川!”王河两岸是莱州市的“粮仓”,距此不远的三山岛街道后邓村就出了一个全国著名的“种粮大户”李登海。
题目:恍若江南 时间: 2014年夏 地点:平里店镇王河大桥上游 进入雨季,北方常年断流的河道靠了水闸攒下一点雨水。这二三里曲折的河塘竟也滋生出茂密摇曳的芦苇荡和栖身于此的水鸟,恍若江南。
题目:返岭子 时间: 2014年夏 地点:郭家店镇返岭子 被雨水滋润的丰腴肥硕的各式树木和庄稼立体地包围着我,将我隔绝在画板上这小小的空间。但我知道,在浓郁的密林深处掩藏着无数的生灵,在流淌着的河水的两端连接着无垠的世界。 果然我不是孤独的。中午时分,从我身旁的玉米地里走出一对农家夫妇。他们踏入溪流,用清亮的水洗去劳动的疲惫。我们一边聊着,大嫂一边背过身去,半撩起衣服,擦拭着身子,象身后的马山一样,不带半点的娇柔造作。
题目:睡莲·双孔桥 时间:2014年夏 地点:郭家店镇六埠子 大旱无雨,河涸塘枯。 当听到这里琮琤的水响,看到丰茂的水草,竟还冒出清新雅致的一簇睡莲,就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是上游马山水库下来的救命水。其实在我先后两次前往,前后八九个小时的写生过程中,桥上一直有几台瘦小的手扶拖拉机声嘶力竭的从桥下汲水浇地,“嘣嘣嘣”的号叫不绝于耳。 睡莲是有人种下的,老乡说那人去年去世了。 一簇莲花可以记起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