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神庙,建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历史上,作为国家祭海盛典的主要场所,东海神庙与祭天的泰山岱庙、祭圣的曲阜孔庙并称三大“甲于天下”的国家级庙宇,在海内外影响深远。
据《掖县全志》记载,“东海神庙”城北80里。《汉书》注云“临朐有海水祠”,宋开宝六年重修,祠宇初具规模。前树立石舫曰“朝宗”,历代修葺,封号不一。自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定岳渎神号,尽去封爵,改称为“东海之神”。特许国家逢大事,遣官致告。
以汉代“海水祠”为基础,最早修建东海神庙是在北宋时期,此后元明两代继续增建,已具相当规模。然而,明正德7年(1512年)不幸毁于战火。嘉靖、万历再次扩建,最后一次大规模修建是在清朝。康熙、乾隆都曾对东海神庙赐过御书及拨款维修。特别是道光20年(1840年)七月,泊于庙岛(今长岛)的英军战舰派军队入侵莱州,妄图登陆,但一次次均被海浪击退,且连续5天波浪汹涌不减,英军被迫离去。后来皇帝奏闻此事,从军费中拨款重修东海神庙,一时传为美谈。
经历数代的修葺扩建, “东海神庙”当时已成为一组占地广阔、规模宏大、布局井然、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集古代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以及中国沿海地区民俗于一体,是当年与泰山岱庙、曲阜孔庙相媲美的山东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神庙坐北朝南,据一些老人回忆,神庙当时占地40余亩,三进院落。中为大殿,前后庙门,后为寝殿,大门前设有高高的旗杆,三门四柱白石坊上横书正楷大字“朝宗”二字。布满门钉的朱漆大门,巨大的白理石雕刻的石狮蹲立两侧。据史料记载,神庙内的御碑亭藏有康熙、乾隆御书匾额及万历碑刻30余通,御碑亭东南建有钟楼,西南有鼓楼,两侧东西各有偏房九间,墙壁绘“海山云龙之像”壁画。御碑亭后面即为大殿,西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覆顶,亮绿紫色剪边,檐下巨匾横悬“万派朝宗”四个楷书大字为乾隆御书,殿内正中供奉着东海神—东海龙王像。大殿四壁有彩绘海神龙王“出宫入跸图”,这是有名的“海神画壁”。壁画场面宏大,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相传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手笔。
大殿后院为龙王寝殿,也称为“娘娘庙”。寝殿东南有“风云雷雨祠”,西南为“孙母祠”即为“孙妈妈庙”,内塑孙妈妈手拄拐仗,旁边蹲一只白狗,俗称“打狗孙妈妈”。相传这孙妈妈即为海庙孙家人氏。宋太祖赵匡胤落难至孙家村,遭一只白狗追撵,恰遇一老太手持拐杖将白狗赶跑并施饭给赵匡胤。后来宋太祖得天下后,为报其一饭之恩,访其姓氏,遂造一祠,后世尊称“孙母祠”。
东海神庙的祭祀,《莱州府志》进行了记载。 “海庙远近环集如市,楼船花艇,小舟大舸,连泊十余里,有不得靠岸者,架长篙接木板作桥,越数十重船以渡,其船尾必竖进香灯笼,入夜明烛万艘与海浪辉映,管弦呕哑,嘈杂竞十余夕。连声爆竹,起火通宵,登舻而望,真天宫海市不是过矣。”
1946年,东海神庙遭拆毁,仅存遗迹,但每年四时的祭海祈福庙会沿袭至今,分别是:正月十八、四月初三、六月十三、十月初三,其中,以正月十八最为隆重。届时,远近渔民自发组织祭海祈福,设供品、送渔灯、放鞭炮,同时举行秧歌大赛、吕剧联欢、威风锣鼓等娱乐活动,场面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