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七夕了!咱们一起来吧啦吧啦莱州七夕那些事~
“面鱼”精细到鳞片,“翻背果子”炸出来 莱州七夕要炸面鱼,面鱼炸好后呈金黄色,十分精致且诱人。和面鱼一起制作的还有翻背果子,翻背果子是“翻背”翻出来的,需要经过多次抻面和翻背才成形。翻背果子口感酥脆,非常可口。因为翻背这个过程体现了一个“巧”字,所以人们过七夕节会吃翻背果子乞巧。 

带巧饼子去婆家,媳妇乞心灵手巧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又叫“女儿节”、“乞巧节”,过七夕要供奉织女,以乞心灵手巧。七夕期间,莱州民间会制作各式各样的“巧饼子”来乞巧。这种巧饼子和面鱼一样,也是用模板做出来的,但巧饼子更薄,只有5毫米厚。家里如果有新人结婚,一般从七月初二就开始做巧饼子,新媳妇要把娘家做的面鱼、翻背果子和巧饼子带到婆家去。之所以带巧果,是因为这个礼物“应节”,还有一部分表达乞巧的含义。 (经常听姨妈念叨,他们小时候当年生活多困难,七夕面鱼不舍得吃串起来挂到窗户上,舅舅的早早吃完了,就偷吃她的。) 
男孩供奉孔子,女孩供奉牛郎织女 早在上世纪50年代,莱州从七月初六就摆果品,男孩供奉孔子,女孩供奉牛郎织女。以前莱州“乞巧”的民俗很多,一到七月初六上午,男孩们会在家中摆出孔子的像,奉上果品以求学有所成;而女孩则会在家中挂出牛郎织女像,供奉果品乞巧。女孩还会提前几天拿个碗,放上绿豆泡绿豆芽儿,用竹圈把碗圈起来,等到了七夕节,谁的绿豆芽发得最长,就说明将来谁会最巧。这个绿豆芽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巧芽儿”。另外,在乞巧的同时,还要对神像祈祷,多说一些祝福的话。 
初六上贡初七撤,七月十四送巧姐 莱州一般是七月初六摆供,七月初七收,到七月十四的时候再摆供“送巧姐”。到这个时候,莱州人还会做五颜六色的“ 巧饽饽”。饽饽有红绿黄等好几种颜色,这五颜六色的巧饽饽做起来可不容易,巧饽饽上绿色的是用菠菜汁液染的,而红色的则是用西红柿汁液或者其他红色的植物汁液染的。所以巧饽饽吃起来能既有菠菜的清香,又有西红柿的甜。有的妇女做出来的巧饽饽还真能反映出个“巧”字,巧饽饽的一边是红色,一边是绿色。 
莱州人为什么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 崇祯四年(1631)冬闰十一月二十八日,登州(治所今蓬莱)将领李九成、孔有德兵变吴桥(今河北吴桥县),连破济属6县。莱州知府朱万年闻后,昼夜运储粮草器物备战。次年正月,叛军攻陷登州、黄县,直逼莱州城。此时朱万年部署已毕,官绅将吏各守其门,他自己坐镇南门。
二月初一,新任山东巡抚徐从治、登莱巡抚谢琏抵城,初三,叛军步、骑万余,兵围莱州城。四日开始攻城,炮轰、火烧、掘隧道、搭云梯,用尽种种伎俩,莱州城仍巍然屹立。其间,巡抚徐从治中炮身亡,朱万年协同谢琏戮力同心,坚守孤城。兵变消息震惊朝野,朝中剿、抚之议争执不下。叛军攻城无术,便诈降,此时,兵部主抚派使臣正到达叛军军营,不容不信。七月七日,朱太守未听劝阻,出城受降。刚到敌营便被缚,遂诱叛军至城下,大声向城上喊道:“我已无生理,贼精骑尽在此,急击之勿顾我也!”守军不忍。朱万年挺身顿足大声辱骂以激怒叛军,叛军乱刀砍下,朱万年壮烈殉难,实践了其生前“生作奇男子,死为烈丈夫”的誓言。城上军民见状,弩炮齐发,毙敌过半。军民众志成城,拼死拒敌。朝中,莱州人刘耳枝接到家乡急报,即刻持奏章面见皇帝,被主抚派挡住。为救家乡危难,一头碰死在金銮殿外。皇帝得知真情,将兵部主事下狱,急发关宁兵,八月十九日解了莱州之围。朱万年获赠太常寺卿,赐祭葬,并在殉难处建忠烈祠。
据说,叛军将领曾叹道:“这莱州城,难道是铁打的?!”“铁打的莱州!纸糊的登州”一语,流传至今。莱州民间,至今仍在七月初六过七夕节,就是为了避开太守朱万年七月七日殉难日。
|